close

11.jpg

◎文/熊仙如  攝影/

 

 沒有人不喜歡光明,因為黑暗讓人懼怕。生活中我們倚賴光、感受光,讚嘆光的存在;光總是大剌剌地佔據所有空間,但是光也會遇到阻礙,也有無法穿透的物體,這時「影」便出現了。「影」是光被阻擋而到不了的地方,或者說是「光」與「形」相遇後產生的狀態。「形是影的實體,影是形的印記」,這句話精闢地解釋了兩者的關係。

 

 我們總是用「如影隨形」來形容無時無刻同時出現的兩個個體,但是在看完奇美博物館的「影子魔幻展」之後,我不再相信「影」是「形」的忠實反映者,也不再輕易說出「我看見所以我相信」這句話,因為只要光源不同、視角有異,映入眼簾的就不再是「隨形」的「影」了,它甚至可以創造出與實體的「形」截然不同的「影」!只能說這一切真的太神奇,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人的有限,容易被光所施展的障眼法所欺騙。

 

 光與影是對應的存在,眼睛本能的會追尋光源,向著光移動,因此永遠處於背後的影子往往被忽略,甚至被認為是不真實的存在,但影子真的是虛幻的存在嗎?人人畏懼黑暗,但是對於改變一切、掌控一切的「光」,你便不畏懼並投之以百分百的信賴,兩者間藏著許多可能發生的誤解,當然,也有可能是一個「美麗的錯誤」。如龍應台所言:「文學是白楊樹的湖中倒影」,聰明的創作者便巧妙地控制光,來告訴我們許多道理:珠寶的反射影就是錢;破碎的鐵片組合卻是蘇格拉底;一桌的雜物同時映照出東方與西方的影像,到底是我們的認知角度太固著,抑或是東西方文化的潛質本就一致?創作者讓現實與想像並存以激起觀者的反思:在不斷變動的光影中,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?又抓住了什麼?

 

 光可以佔領一切空間,光的位置、大小、停連、動靜……都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力量,但它並沒有肩負「反映出形體的原貌」的責任,所以該小心思索的是我們所有追隨光的信徒們。不過光也照出了肉眼看不到的本質,說出了難以啟齒明說的內幕;光替我們說出了真相──以沉默的音量。

 

 有些作品透過作者的創作說明會讓人有「原來是這樣喔……」的恍然大悟,但有的展品作者卻什麼都不說,留待觀者自己去融入、摸索並想像。投影、反射,在光之後的事物看似沒有邏輯,因而一再挑戰你的理性思維。過往與當下、思辯與交流,都是如光一般自在來去的。唯一要注意的是:請試著忽略你最信賴的眼睛吧!因為,凡汝所見皆非實相。

 

 這場「影子魔幻展」給了我不可思議的衝擊與不斷冒出的反思。有光就有影,光雖然是一個導引,但也不要忘了偶爾要往後關照影子的呈現,若老是讓思緒如光一般直線前進是很危險的事!

 

[文章來源~ #青年日報副刊]

https://www.ydn.com.tw/News/356443

 

【閱後感悟】

 

凡汝所見皆非實相」。你我的「所見」真的是對的嗎?看看以下的故事

 

孔子曾經與幾名弟子困於陳、蔡之間,前後已經有七天沒有嘗過白米飯的滋味,飢餓難耐。後來顏回想辦法從別人家那裡討回來一些大米煮飯。當米飯快快熟時,孔子路過廚房,遠遠看見徒兒顏回竟用自己的手抓取鍋中的飯吃,孔子思考片刻,故意裝作沒有看見.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,孔子起身,自然地說:「我剛才夢到祖先了,應該拿這些清潔的食物先祭祀他們」。顏回急忙答道:「不可啊!老師,剛才我做飯時見到有灰塵掉到鍋里的飯中,就將它抓了出來,卻想扔掉總不太好,所以我自己就吃掉了。」孔子感嘆反省道:「原以為眼見為實,誰知道實際上眼見的未必可信;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,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。看來要藉由一些事物來知道一個人的為人,也真的是不容易啊!」

 

透過上述~來看看進一步的剖析;

 

」,多亮才算是光?你的亮度會等於他或我的亮度標準?同理可推「影」!什麼樣的角度被看見?什麼樣的暗度才算是影(淺影?黑影?)?

 

是非對錯?酸甜苦辣?….諸君應可在生活中屢屢與這些感覺碰撞,論事!然而,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,每個人的我執程度不同,所以造成了「共識摩擦」的現象叢生,情事輕者,則一退(容)一進(爭)而表面相安無事,情節重大。則刀光劍影相向、戰火燃起。….;你我冷靜思考,在彼時的爭贏與爭輸者歷經歷史重寫,如今那時奪取到的對?錯?論述,今仍安存?

 

閱畢「光與影的對話」後,是否能改變”執念”的續留堅持?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念動能隨侍在側,思辨與決定操之在己啊。   

arrow
arrow

    傅安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