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|
||
北京的馬路,寬度通常是台北的兩倍,路面的平整度,每一位台北市長都應該來考察學習,爛車,在北京坐著都很舒服,因為路面不顛。但是,在北京開車,你得有超級耐心,因為堵車。 在北京,按喇叭是家常便飯,若在台灣,早就被行車記錄器拍下,放到電視上接受公審。但在北京,按者無惡意,被按者也不在意。 北京是首都,但是被稱為「首堵」已有多年,因為車實在太多太多了。北京市政府在「治堵」這件事上,花費的心力、想出的招數,幾乎達到了治理黃河決堤的地步。但是,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。北京的堵車,其實是個政治問題,而不是個交通問題。 為什麼車多,因為全國的有志之士都得來北京求發展,全世界的企業,不管它中國總部設在哪裡,都得在北京駐點。那公家機關就不用說了,中國是個「以權為本」的國度,而北京就是權力中心,各地機關若不來北京辦事,那事情就不用辦了。 地鐵,不用說了。北京市戶口人數是1,800萬人,常住人口約2,200萬人,這些人都得上班上學。市政府在近郊搞了幾個衛星城,但是少有企業願意進駐,只剩下居民樓,居民每天通勤,來回兩小時是常態。北京地鐵在上下班時間的狀況,被戲稱為「武松進去,肉鬆出來」、「餅乾進去,麵粉出來」、「懷孕的進去,流產的出來」。 北京的交通怎麼辦?其實,招數是有的,但不在交通思路上,而在政治思路上。 例如,北京市可以宣布,凡是願意搬到近郊區辦公的公司,互聯網自由開放。選擇東南西北四個周邊區縣,開放網禁,立馬就會形成企業及市民的商業生活首選區。這樣,就會有一大批公司,尤其是外資公司,為了通訊的自由,會把公司搬離市中心,而員工也就自然把家搬到公司附近,形成真正的辦公居家一體的衛星區。市內車輛、地鐵乘客,自然大幅減少。 一年前曾經傳出消息,上海市自由貿易區考慮在區內開放自由網路。在那之前,深圳也探討過網路開放的政策,重慶也提出在市內解放碑方圓兩公里內開放網禁。但是,這些想法都被槍斃了。理由很簡單,在網路的世界裡,開放一小塊就等於開放全部。 今天世界融入網路的程度還不夠,再過十年,當各種語言之間的語音翻譯成為現實之後,當世界各國人士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任何其他語言的人溝通的時候,中國就「圖窮匕首見」了;要麼成為世界孤島,要麼開放網禁。 最終能夠治理北京交通擁堵的,不是交通單位,而是互聯網。(作者深耕大陸多年) 【2014/08/19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 |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[后記]
○文/傅安國
當互聯網可以在大北京"運動"時,交通問題就能被解決?.....這代表了網絡的威力影響之大.
在星巴克CEO霍華.舒茲所著的"勇往直前"一書中就確切地揭櫫了"星"品牌是因網絡(社群)的輕忽而造成早營收直落的窘態.......
今天,你想讓品牌力崛起?可別犯了"星"曾犯過的錯呢.